太阴则满痛不实,阴道虚也;阳明则大实而痛,阳道实也。太阳病发热汗出者,此为营弱卫强,故使汗出。
而反下之,表实里虚,当利不止。 其人发烦、目瞑,见不堪之状,可知阳络受伤,必逼血上行而衄矣。
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发热而咳,或渴、或利、或噎、或小便不利少腹满、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若阳明与太、少合病,必自下利,何以得称阳明?
太阳病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圊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六经皆有呕吐,而呕属少阳,以喜呕故吐,属太阴而不属阳明,亦主输主内之分。
阳明在肌肉中蒸蒸发热,但热无寒,与太阳翕翕发热,寒束于皮毛之上者不同。桂枝症,脉本弱,误下后而反促者,阳气重故也。
此无大热则微热尚存,若内无烦躁,亦可云表解而不了了矣。水性动,其变多。